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台灣的新創與投資環境問題

我認為有幾個角度可以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個,台灣的產業歷史角度,台灣從6070年代的十大建設以來,就專注在硬體與基礎建設工作,在過去百業待興且缺乏基礎建設,這樣的規劃可以,但是現在基礎建設已經成熟許多,且從現在身邊產業的發展角度觀察,成長最快、毛利最高的確定已經排除了單純硬體的產業,反而是在設計與軟體產業成長最快。

第二個,承接台灣產業的歷史,投資者多認為投資出場只有如半導體、電子產業一般以IPO的方式出場,而偏偏台灣軟體或設計的IPO出場機會很少,因此很難獲得投資者青睞。但是這世界上不論是歐美或中國,許多設計或軟體公司,都被投資、併購等方式出場。Yahoo台灣甚至表示,2015年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併購新創團隊!而缺乏產業刺激的投資界,逐漸的,開始有人想改變這世界的投資方法,有群眾募資kickstarterIndiegogoAngel.co等網路服務,讓新創公司不需要找投資人,就可以有機會獲得大筆前期資金。從台大學生開發的flux 3D印表機,以及八輪滑板,分別透過募資平台獲得4000多萬的預購資金證明了,台灣人年輕人不缺創意與執行力,但是缺投資環境。

第三個,台灣產業喜歡跟風,所以一旦有人啟動一個項目且做出名堂了,大家都想跟隨,反而讓大家不著邊際,例如:創業育成加速器、共同空間等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情缺乏主題與特色。這部分我認為政府應該負一點責任,因為政府沒有告訴大家,台灣適合做什麼、政府將鼓勵大家做什麼?但是如果問我政府該做什麼?我認為政府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大作建設,應該先著眼於將發展障礙移除。第三方支付就是一個例子。又或者我們為什麼不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合法經營Uber的市場,這些都應該列入討論。如果問我,我們跟中國有什麼可以借鏡的,我想移除發展障礙這件事情很重要,應該把移除發展障礙這件事情結合三民主義,成為台灣的新三民主義。


第四個,前面三個問題改善了,我們將逐漸發展出台灣的特色,接下來如何國際化就是下一個課題。中國企業來台灣設立公司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策略,因為他們有市場,又不需要額外學習語言,而台灣人聰明又有倫理素養,幫他們工作打中國市場就夠了!換句話說,聰明的台灣人幫他們工作還不會跟他們搶位子!大家應該要意識到,中國只是國際眾多市場中的其中一個選項,更不是一個必選題。台灣從政府到民間都應該認清,我們就是一個小國家,更因如此我們要做全世界的生意。現在歐盟不景氣,我們是否可以強化歐盟合作關係,引進歐美人才來台合作,或輸出產品/服務到歐盟國家。當大家有這個角度與共識,國際市場、人才視野、年輕人的能力就能夠放眼國際!

從環節思考創新(平台思考:環節創新)

創新的方法很多種,甚至有人整理出七種當代的創新方法。而最常被討論的,不外乎:差異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組合式創新等。還有最近開始逐漸被人關注的脈絡創新,脈絡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需要bottom-up的方式,從底層逐步推演出整體的思維。另一種基於脈絡而產生的創新方法,則是流程創新,主要用在最近很廣為人知的SOP或者生產線上的創新。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環節創新。什麼樣的創新方法,他不需要背負者大量的經驗或學理,但仍以脈絡為基礎去發現問題!且這問題的本質是整個「循環(ecosystem)必經之路」。循環中的環節如果被完全的改變,對整個循環會造成較大的衝擊,因此如何能夠在循環中,針對循環必經之路中的一個最重要環節,以平台(platform)的方式改善進而改善整個循環,如此一來,不僅不容易造成循環中的衝擊,也能夠隨著時間的發展,造成結果上的質變(qualitative change)

換句話說,環節創新是用「平台」的方式,改善整個循環系統中最關鍵的「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環節」,故既有的循環系統中的其他角色與流程不需要改變,但是隨著時間增加,整個循環系統將會產生「整體的改變」。

本文所指的平台的特點是,把環節中的問題扁平化,例如:利用媒合(bridge)與開放的方式,移除供需之間的障礙,且透過此方式,不影響既有的循環流程。而我認為最佳的平台策略是,平台提供供需之間的資源,痛點的受害者願意付費,而解決通點的人可以獲得利益,而平台也能從獲得利益的人中獲得資源而永續生存,否則平台將只是短暫的橋樑,容易因資源不足而無法持續運行。

本文試舉台灣學用落差以及如何創造跨領域人才為例,分析台灣目前既有的學用循環:

父母希望小孩一直努力求學à小孩還不知道該學習什麼就已經被父母或自己粗淺的認知決定了學校與系所à到了學校之後發現不喜歡卻無法轉學或轉系à畢了業之後社會觀念認為應該要學以致用

上面的循環中的每一環節,背後看似都有很巨大的問題,從家庭教育、自我探索、教育制度、社會觀念。我們來看一下,在此循環中我們可以如何改善問題?其中,去學校學習是整個循環中的必經之路,也是輸入與輸出之間最重要的環節,如何以平台的方式去改善學校或學習系統?

UdemyCourseraKhan Academy其實就是解答。

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平台的加入,對整個循環的影響:

父母希望小孩一直求學à小孩還不知道該學什麼就決定了科系à到了學校之後發現不喜歡無法轉系àUdemyCourseraKhan Academy上課程探索與證明自己能力(學分與作品證明)à社會價值觀:非本科系畢業但有相關作品與能力證明

環節式創新有一個特點,就是環節創新對整個循環影響不大(不會直接傷害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容易受到多方的關注及阻饒,但環節創新其實是溫水煮青蛙,被改善的環節,將有可能逐漸地讓最終的結果造成質變。以上述的例子為例,隨時間增加,平台的效益將會逐步擴大,學生可以透過平台跟世界一流的大學與顧問公司身上學習新知,就可以感受與探索自我興趣,進一步的他們將會知道學校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跟時代脫節,便能促使學校的教育體制的調整,最後的輸出則會從初期的:學生從第三方平台的認證去證明學習經驗與體驗新知,到後期:學校制度的改變,學校的制度與所學的內容將與強化與社會接軌。

換句話說上述的循環流程中,最關鍵的輸入與輸出環節,應該要自我尋找出路,而最好的出路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平台。以上面的案例來說,學校如果能:不分系、鼓勵學程或多主修、鼓勵實習、鼓勵轉學/轉系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也能夠自然而然的改善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方法,如此一來,原循環中,學用落差以及單一專業等問題就能夠被改善,也不用擔心父母親因為愛子心切,一心希望孩子用心讀書的美意,因為循環介面的設計不良因素造成反效果。

非常歡迎您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如果我是Uber

Uber是一間來自於美國加州的公司,成立於2009年,一個原本用來提供租車與共乘的服務,初期主要提供如賓士、凱迪拉克、BMW等汽車,在2012年成立UberX,提供較低階的汽車,同年7月提供冰淇淋外送。在2013年更是提供直升機招呼的服務(UberChopper)。該公司於20136月在台灣展開服務,最新一輪融資獲得12億美金的投資。

綜觀Uber的發展,不論是台灣、印度歐盟,都出現非常強烈的反對聲音,即使是發源地美國,各州的看法與對策也都非常南轅北轍。加州以就地合法的方式,麻州甚至一度中止該服務在該州發展。

而回顧台灣的Uber業務發展,Uber20136月進入台灣,隔月台灣的計程車司機就包圍了交通部抗議。但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爭議,最大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Uber台灣總經理對交通部的回應(主旨在批評交通部守舊以及嘲笑政府無能而科技能帶來改變)



被網友暱稱翟神的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表示:「這大概是第一次我完全支持政府的立場」。除此之外許多網友表示,合法性、安全性業者不該避重就輕。

筆者多年前想經營租車生意,當時天真的以為,買一部狀況不錯的貿易賓士E class80萬元左右,保養維修費、稅金平均每公里約5元。想建立一個business model,每天租金1000(<50km/day,超過則每公里10)。想主打用汽車折舊費來開車還省的方式經營。就當以為準備可以做生意時想要開設公司才發現,原來租車是一種特許行業,遂放棄經營。[參考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而計程車產業受到特別的規範限制,基於安全的原因,實在無可厚非。但是制度上,用靠行的方式,使得計程車司機陷入一個黑暗的循環,他們沒有薪資條、沒有扣繳憑證,在這個社會上,從政府與銀行的角度,就是一個沒有收入的人。迫使他們買車時或者需要錢的時候必須得跟車行貸款,長此一往他們很難離開計程車一途。

如果我是Uber,我將調整定位,不提供此服務給個人(畢竟不論是駕駛技術、硬體安全都沒有辦法有最基本的把關),而是把此服務給汽車租賃車業者,並且可以分子品牌(ex, Cab(計程車業者), Express(快遞服務), Fly(包機), Security(安全接送for企業主、小孩)。等於是汽車租賃業者的社群、金流服務。把歐美服務高端客戶的服務方式,導入給跟Uber合作的業者,在Uber服務中,提供評價機制,業者將自然汰弱留強建立品牌形象。如此一來,Uber提供服務給車行,車行一樣以里程計費,且因為有評價機制,車行會約束司機以利建立品牌,透過此方式,讓車行企業化,讓司機可以獲得實質薪水,建立一個正向循環,改善產業問題建立新生態。


 如此一來,此模式除了可以改善台灣既有的靠行生態,也可以透過此模式移植到其他國家,因為多數國家對於運輸產業都有特定的法規限制,透過此模式(運輸業者的收款工具以及服務改善顧問),甚至金流工具可以導入當地的金流solution,如此一來不論是經營合法性、品牌定位等,都能夠獲得社會認同。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