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從環節思考創新(平台思考:環節創新)

創新的方法很多種,甚至有人整理出七種當代的創新方法。而最常被討論的,不外乎:差異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組合式創新等。還有最近開始逐漸被人關注的脈絡創新,脈絡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需要bottom-up的方式,從底層逐步推演出整體的思維。另一種基於脈絡而產生的創新方法,則是流程創新,主要用在最近很廣為人知的SOP或者生產線上的創新。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環節創新。什麼樣的創新方法,他不需要背負者大量的經驗或學理,但仍以脈絡為基礎去發現問題!且這問題的本質是整個「循環(ecosystem)必經之路」。循環中的環節如果被完全的改變,對整個循環會造成較大的衝擊,因此如何能夠在循環中,針對循環必經之路中的一個最重要環節,以平台(platform)的方式改善進而改善整個循環,如此一來,不僅不容易造成循環中的衝擊,也能夠隨著時間的發展,造成結果上的質變(qualitative change)

換句話說,環節創新是用「平台」的方式,改善整個循環系統中最關鍵的「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環節」,故既有的循環系統中的其他角色與流程不需要改變,但是隨著時間增加,整個循環系統將會產生「整體的改變」。

本文所指的平台的特點是,把環節中的問題扁平化,例如:利用媒合(bridge)與開放的方式,移除供需之間的障礙,且透過此方式,不影響既有的循環流程。而我認為最佳的平台策略是,平台提供供需之間的資源,痛點的受害者願意付費,而解決通點的人可以獲得利益,而平台也能從獲得利益的人中獲得資源而永續生存,否則平台將只是短暫的橋樑,容易因資源不足而無法持續運行。

本文試舉台灣學用落差以及如何創造跨領域人才為例,分析台灣目前既有的學用循環:

父母希望小孩一直努力求學à小孩還不知道該學習什麼就已經被父母或自己粗淺的認知決定了學校與系所à到了學校之後發現不喜歡卻無法轉學或轉系à畢了業之後社會觀念認為應該要學以致用

上面的循環中的每一環節,背後看似都有很巨大的問題,從家庭教育、自我探索、教育制度、社會觀念。我們來看一下,在此循環中我們可以如何改善問題?其中,去學校學習是整個循環中的必經之路,也是輸入與輸出之間最重要的環節,如何以平台的方式去改善學校或學習系統?

UdemyCourseraKhan Academy其實就是解答。

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平台的加入,對整個循環的影響:

父母希望小孩一直求學à小孩還不知道該學什麼就決定了科系à到了學校之後發現不喜歡無法轉系àUdemyCourseraKhan Academy上課程探索與證明自己能力(學分與作品證明)à社會價值觀:非本科系畢業但有相關作品與能力證明

環節式創新有一個特點,就是環節創新對整個循環影響不大(不會直接傷害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容易受到多方的關注及阻饒,但環節創新其實是溫水煮青蛙,被改善的環節,將有可能逐漸地讓最終的結果造成質變。以上述的例子為例,隨時間增加,平台的效益將會逐步擴大,學生可以透過平台跟世界一流的大學與顧問公司身上學習新知,就可以感受與探索自我興趣,進一步的他們將會知道學校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跟時代脫節,便能促使學校的教育體制的調整,最後的輸出則會從初期的:學生從第三方平台的認證去證明學習經驗與體驗新知,到後期:學校制度的改變,學校的制度與所學的內容將與強化與社會接軌。

換句話說上述的循環流程中,最關鍵的輸入與輸出環節,應該要自我尋找出路,而最好的出路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平台。以上面的案例來說,學校如果能:不分系、鼓勵學程或多主修、鼓勵實習、鼓勵轉學/轉系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也能夠自然而然的改善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方法,如此一來,原循環中,學用落差以及單一專業等問題就能夠被改善,也不用擔心父母親因為愛子心切,一心希望孩子用心讀書的美意,因為循環介面的設計不良因素造成反效果。

非常歡迎您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