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LifeMBA: 存貨水平真難抓 - 談長鞭效應



小吳擁有一間家俱工廠,多年以來將供應商的角色扮演十分稱職,由於小吳的出貨速度快品質佳,許多家具批發商都是小吳忠實的客戶。

最近房市火熱,照理講家俱業的生意應該非常火紅。但這波景氣復甦以來,小吳卻沒有訂單飽飽,反而是下游客戶批發商們,訂單量變動幅度非常大,終端消費市場似乎是忽冷忽熱的,難道是因為消費者的消費力道尚未恢復,景氣回春仍有疑慮存在嗎?


長鞭效應
其實小吳所遭遇的情況在供應鏈中是非常常見的,就是所謂的長鞭效應

在整條供應鏈上,產品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上,必須先經過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最後才到終端消費者。這過程中每一個節點的需求量都會有所變動。
假設終端消費者對某家俱的需求量是100個,當零售商得知時,除了滿足當期效費者100個需求之外,為避免額外的需求增額或產品毀損等,還得準備一些緩衝的數量,因此它可能就會向上游的批發商訂購100 X (1+10%) = 110個。同理,批發商也可能向製造商訂購110 X (1+10%) = 121個。

這樣一層層的增額生產,導致越上游的供應商越有可能必須背負大量的存貨,以避免下游的客戶有大單來臨時無法滿足,但是實際上的存貨卻可能遠遠超過真正的需求量。長鞭效應就如同揮動的鞭子,離持鞭者越遠的末端其震動幅度越大,代表需求的變異性也就越高,可說是一種需求放大的效應。 
發生的原因

需求預測
如同小吳的遇到的情況,他下游的批發商、零售商為避免面臨缺貨的窘境,因此都預先準備了10%的緩衝量。然而,為了滿足他的客戶,小吳卻得比真實的需求量多準備21%的存貨量。
訂貨決策
通常訂貨有一個較固定的週期,而且累積一定批量再訂購也比較容易得到折扣,然而這樣會拉長把需求資訊傳遞給上游供應商的時間,另外人為地增加訂購量以得到批量折扣也會扭曲真實的需求資訊。
價格波動
在有促銷活動進行時,消費者通常會採購比真正需求還要多的量,因此零售商必然會想要促銷前大量預先採購,也會扭曲真實的需求資訊。
短缺博弈
此外,當某個產品可能會嚴重缺貨供給量嚴重不足時,例如製造商只能生產50%的總訂單量,此時產能可能就得依照不同訂單量的百分比來配給,下訂100個只能拿到50個。在這種情況下,零售商更傾向誇大其需求量來取得更多的配額,從而扭曲了真實的需求量。

應變的方法

說穿了,長鞭效應來自於對於終端消費資訊的掌握度不足,才會有後續的運用大量存貨來確保出貨的穩定。因此,其實只要把鞭子變短,就能降低長鞭效應的發生。可以考慮:
(1)   運用point-of-sale(POS)系統,與供應商即時地分享市場訊息。
(2)   供應商管理庫存模式VMI(vendor-managed inventory),與供應商一起管理存貨,降低存貨水平。
(3)   採用限制性訂貨條款,對於誇大訂貨量又取消的客戶予以處罰。
(4)   盡可能依照歷史規律採用更精確的預測模型,或者將銷售通路的層次減少,避免層層的資訊扭曲。
(5)   改採天天低價(Everyday low price)的報價方式,以避免促銷期間的訂貨量與真實需求量落差過大。
(6)   對客戶分級,在產能不足時,依照過去的往來交易金額作為訂單配額的標準,以避免客戶在短缺時浮報訂貨量。鞭子越長,振動幅度就越大。

或許你也像小吳一樣,忽略了長鞭效應可能扭曲終端消費資訊的影響,以上列出的應變方案,提供給各位讀者在執行改善或預防長鞭效應時,一些可以考慮的選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