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LifeMBA:你真的知道如何做好目標行銷(Target Marketing)嗎?




近來在某著名BBS站的創業版看到一篇創業介紹,創業者自稱專長是管理,大學念的是商科,也在創業前作了很多市場調查、評估…等等工作。

但看了她的經營方向之後,實在很為她的未來擔心,也深刻體會到:管理的學問看起來很容易了解,但真正運用的時候,卻很容易走錯方向。類似的錯誤在我們MBA課堂上也時常發生,我自己就犯過非常多次,因此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需要注意的地方,畢竟創業維艱,事前多想想可以避免妳走很多冤枉路…以及省下很多冤枉錢!



先簡介一下該創業者的事業方向,她準備開一家英文書店,只賣英文書,因為個人興趣也只放小說,但太過新或是台灣太過有名的作者的書,此創業家又不打算放,因為她認為這些書其他書店就有了,她的目標客層不是喜歡收集有名作者書的人,而是喜歡閱讀以及有閱讀習慣的人。







她的想法裡面隱含了目標行銷(Target Marketing)的概念,有自己的目標客群(Target Customer)

行銷學中最基礎的就是目標行銷的三步驟:STP,也就是:
第一步S:區隔市場(Segmentation)市場分成幾個有意義的區域。
第二步T: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擇你想要的目標區域。
第三步P:市場定位(Positioning)將自己的公司/產品,定位成該區的目標顧客想要的樣子。

基本上,很少有公司或產品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目標行銷不僅在行銷策略時需要考慮,在選擇事業的發展方向時就先做分析會更好,個人認為STP這三步驟真的是所有創業家都必須學會的技巧,因此本文就先來討論做STP時最容易犯錯的幾個點:

1.選擇了錯誤的區隔變數
大家通常可以找到很多區隔市場的變數,例如說用語言來區隔,於是有英文書店;用年齡來區隔,於是有童書店…等,但這樣的區隔有沒有意義?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真的會受這區隔的影響?則是必須深思的。如果做了區隔之後卻發現消費者的需求根本不能這樣子分類,那區隔就是沒有意義的。

舉例來說:同樣是以性別來做區隔,男裝店/女裝店,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是有意義的區隔;但是主打男電影院/女電影院(只是舉例),就沒有這個必要,甚至是災難的區隔。
再以書店的例子來說:中文書店/英文書店、小說書店/綜合類型書店,或許是還算有意義的區隔;但是,熱門作者書店/冷門作者書店,我實在想不出有何區隔的意義。


2.區隔出來的目標市場太小
我聽過很多人在討論新創事業的時候會把重點放在:這有沒有其他人做?
通常這樣的直覺想法基於一個還蠻正確的原則:獨占能夠賺到最多的錢。但是呢,卻也很容易陷入一個危險,也就是:沒人做是否表示沒得賺?

雖然做了以後就知道答案到底是前者或後者,但除非有個叫做梁次震的老爸,否則還是先來個市場調查,了解一下消費者的動機、態度、行為,分析一下目標市場有多大,了解一下能不能接觸到目標顧客,再計算一下本身成本需要的營收有多少,以免繳了過多的學費。
舉例來說:或許閱讀英文冷門小說的讀者在台灣多到足夠撐起一家書店,但這些人分散台灣各地,在計算這些人願意特地前往一家實體書店的比率之後,可能選擇這樣的目標市場就不太容易獲利。

3.區隔出來的市場定位是做不到的
這一項錯誤通常是很多目標遠大的創業家身上比較容易犯的,但嚴格來說也不能說是錯誤,只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因為這類的定位就是: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舉例來說:生活用品可能分為量販店與便利商店兩種,這就是以價格便利性作為區隔變數,量販店選擇在意價格的顧客,提供價格便宜但便利性低的服務,便利商店則相反,價格不便宜但便利性高。這時如果有一家通路選擇既在意價格又希望便利的目標市場,雖然這市場應該很大,但能不能做到又是一回事。當然,在新科技的幫助下,有很多企業能夠突破傳統限制,提供魚與熊掌兼有的服務,也因此能在該領域勢如破竹,但在做這樣的定位前,需要先評估自身實力,確定自己真的做得到其他競爭者都做不到的事,以免什麼都想要,卻落得兩頭空的下場。

4.現在是現在,以後呢?
這點其實不是什麼容易犯錯的點,而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點。一般來說,好的目標市場要能夠阻絕競爭者,但以我自己的觀察來說,實際上競爭是很難避免的,就算最初的競爭者稀少,在看到有市場之後,新競爭者就會不斷進入,因此,至少要檢驗:選定的目標市場是否為自己有競爭力的區域

舉這個書店的例子來說,雖然該創業家表示她進的書籍都是台灣市面上買不到的,但在網路書店書籍種類越來越多,品項越來越齊的趨勢下,這個優勢勢必無法長期保有。因此一定要確定在該領域有獨到之處,或能在短期獨占期間培養出自己的競爭優勢,才是能夠讓企業長久經營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