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有幾個角度可以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個,台灣的產業歷史角度,台灣從60、70年代的十大建設以來,就專注在硬體與基礎建設工作,在過去百業待興且缺乏基礎建設,這樣的規劃可以,但是現在基礎建設已經成熟許多,且從現在身邊產業的發展角度觀察,成長最快、毛利最高的確定已經排除了單純硬體的產業,反而是在設計與軟體產業成長最快。
第二個,承接台灣產業的歷史,投資者多認為投資出場只有如半導體、電子產業一般以IPO的方式出場,而偏偏台灣軟體或設計的IPO出場機會很少,因此很難獲得投資者青睞。但是這世界上不論是歐美或中國,許多設計或軟體公司,都被投資、併購等方式出場。Yahoo台灣甚至表示,2015年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併購新創團隊!而缺乏產業刺激的投資界,逐漸的,開始有人想改變這世界的投資方法,有群眾募資kickstarter、Indiegogo、Angel.co等網路服務,讓新創公司不需要找投資人,就可以有機會獲得大筆前期資金。從台大學生開發的flux 3D印表機,以及八輪滑板,分別透過募資平台獲得4000多萬的預購資金證明了,台灣人年輕人不缺創意與執行力,但是缺投資環境。
第三個,台灣產業喜歡跟風,所以一旦有人啟動一個項目且做出名堂了,大家都想跟隨,反而讓大家不著邊際,例如:創業育成加速器、共同空間等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情缺乏主題與特色。這部分我認為政府應該負一點責任,因為政府沒有告訴大家,台灣適合做什麼、政府將鼓勵大家做什麼?但是如果問我政府該做什麼?我認為政府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大作建設,應該先著眼於將發展障礙移除。第三方支付就是一個例子。又或者我們為什麼不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合法經營Uber的市場,這些都應該列入討論。如果問我,我們跟中國有什麼可以借鏡的,我想移除發展障礙這件事情很重要,應該把移除發展障礙這件事情結合三民主義,成為台灣的新三民主義。
第四個,前面三個問題改善了,我們將逐漸發展出台灣的特色,接下來如何國際化就是下一個課題。中國企業來台灣設立公司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策略,因為他們有市場,又不需要額外學習語言,而台灣人聰明又有倫理素養,幫他們工作打中國市場就夠了!換句話說,聰明的台灣人幫他們工作還不會跟他們搶位子!大家應該要意識到,中國只是國際眾多市場中的其中一個選項,更不是一個必選題。台灣從政府到民間都應該認清,我們就是一個小國家,更因如此我們要做全世界的生意。現在歐盟不景氣,我們是否可以強化歐盟合作關係,引進歐美人才來台合作,或輸出產品/服務到歐盟國家。當大家有這個角度與共識,國際市場、人才視野、年輕人的能力就能夠放眼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