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巴西兩國近日來正遭逢百年一見的大水患,災情十分慘重。
不巧的是,這兩國向來是原物料生產大國,澳洲盛產棉花、小麥、焦煤,而巴西則產黃豆、咖啡、蔗糖、鐵礦砂等原物料。
天災不斷,原物料供給不足,自然得喊漲,但是價格向上,肥了誰?又瘦了誰?
你或許很熟悉這樣的報導:
「本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2.5美元,下周起中油每公升油價調漲0.3元。」
「國際麵粉價格上漲15%,為留住客源,麵包店不漲價苦撐。」
「上肥下瘦」應是原物料漲價過程中的基本原則,最上游的原料大廠,握有一部分低價庫存,這時當然優先受惠。而如果是中間商想要進一步將價格的波動轉嫁給下游消費者時,那就得看轉嫁能力了。
如果你像新聞中所說的經營一家小型麵包店,客源十分有限,些微的漲價都可能嚇跑你的客人,那麼你很可能選擇咬牙苦撐;相反的,如果你經營的是大型食品公司,有了品牌或通路,你可能會有更多籌碼轉嫁成本給消費者。
事實上,依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從1985到2002年,民生消費品企業一直把原物料價格上揚轉嫁這件事做得不錯。1996-1999年間甚至出現原物料價格(藍線)走跌,而產品價格(橘線)持平的階段(見下圖)。
當然,這些公司希望能重新取得價格的主導權,並提高原物料價格上揚的轉嫁程度,然而現今民生消費性產業已經產生結構性變化:消費者的價值意識越來越高,性價比受到許多消費者的重視;另外,連鎖超市及大型量販店掌控了通路,對於價格的影響程度也比過去高了許多,競爭的壓力讓價格易跌難漲。
那麼,到底該怎樣才可以把價格拉上來咧?
過年前,你是不是跟我一樣,也想買台KINECT好過年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